沈姑姑看弃疾收好小书,颇有感触道:“中原王朝自失燕云十六州以来,对外用兵,可比从前大不一样。



    “燕云十六州,历来是中原屏障,胡汉分界,其大片国土、险要地势让汉人军队大有回旋余地。胡人偶尔自塞外越长城而入,均因不习农耕、胡汉不相容难以立足,洗劫一番便自回去。而自被石敬瑭献出之后,辽金先后饮马中原,反客为主,与之对战艰难得多了。



    “如今金已尽占淮河秦岭以北,且对淮河以南虎视眈眈,抗金义军既在金国眼皮底下,又因大宋与金签《绍兴和议》已然歇兵,不能给予支持,其实是孤悬敌后。所谓招兵买马、聚草存粮,需要好生找寻自存之道。



    “历来用兵难,养兵更难。当年我义兄李舜举、李宪军事才能已有大成,那个只知道‘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三旨丞相王珪撺掇皇上让他俩出征西夏,负责西线熙河兰会路一带战事。说来惭愧,事甫一出,二哥李宪信心满满,我亦感欢欣鼓舞,只有大哥李舜举坚辞不可,亲自向那王丞相告白,‘西郊多事,实乃士大夫之耻。当今既是相公执政,难道真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很是妥当吗?内臣的本分,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哪能领兵作战?’我们义兄妹三人,二哥李宪军事才能最高,而老成谨慎,却都远不及大哥李舜举。



    “皇上早知二人才能,果真遣其出征。此后两人依仗过人的军事才能,收复河州,击降吐蕃首领瞎木征,攻克兰州,战功卓著,尤以二哥李宪为甚。世人因此越发感觉宦官比朝臣更通晓军事,并勇于任事。但大宋冗员、冗兵、冗费‘三冗’而致积贫积弱‘两积’时弊已久,虽经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也未改大观。军中兵多而不精,军令上下不畅,各路联络不紧的痼疾不时显现,两位义兄终有永乐城之败。



    “后来李宪小徒童贯武功、兵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立功更多,竟官至枢密使,因一时收复燕云之地还被封王。但童贯错估形势,联金灭辽而致靖康之难。他在宫中做个小太监时还能老实稳得住,一旦飞黄腾达再遇失意,便开始揽功诿过,欺上瞒下。过错一旦暴露,更加气急败坏,行径异常,以至于大奸大恶,时人又因此责怪宦官弄权祸国。”



    章潇叹口气道:“我儿刘正彦正是因为童贯将战场失利无端推责他死去的爹爹刘法,怀恨在心。孩子因太监康履恃宠用事,凌忽诸将,正像又一个活脱脱的童贯,便执意要杀他。他为人好冲动,意气用事,以致着了魔道,更生出许多事端,终于罪不可赦,身死名裂。他爹爹也跟着背黑锅,一辈子的功劳被朝廷一笔抹去。”说着,泪光滢滢,眼圈几乎湿了。



    沈姑姑转身抓过章潇的手,轻轻拍拍,以示安慰,“将国家军政要事一股脑交予几个内臣,的确出了大乱子,朝野衰败,举国遭殃,章姐姐一家受累尤甚。



    “童贯梁师成一干内臣僭越之祸根何在?我自认为并非完全出自内臣,朝臣文人的无能不作为更是主因。此一说非是与李舜举、李宪、童贯等亲近,而是公道话。李舜举沉稳老成,开始便认为不可。李宪揽功诿过,颇多非议,但他能征惯战,以功累官至宣庆使,一度兼管财政,节省冗费十分之六,在其任上,少有人能做得比他好。童贯虽然后来祸乱朝纲,罪责不小,可他也曾力主罢免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花石纲。他们为官上任,无不是朝臣文人推荐,朝廷诏令允准。郓王,你说是也不是?”



    郓王父、兄、弟均是皇帝,做得却波折不断极其艰难,世人眼中自然错漏百出,昏聩无限。那当时朝廷正是其父亲徽宗赵佶当位,沈姑姑今日既然有如此一问,却是他断不清的事情,一听就大感头痛,低了头无话可说。



    沈姑姑见郓王不语,长吁一口气,道:“童贯钢筋铁骨,武功盖世,又手握重兵,好在对朝廷还算死心塌地,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反叛,自知罪莫大焉,伸头就戮。我痛惜之余,总算也聊感欣慰,对这孩子的一切埋怨这才淡了。



    “李宪、童贯就像两匹被纵控不当的野马,神骏异常,又桀骜不驯。又象两个象棋子,既能冲锋陷阵,又时不时硌了自己的马腿,做了对方的炮架。其错漏既在他们自己,更在骑乘者或者弈棋手。两人际遇,令人唏嘘。



    郓王刚才无话可说,听沈姑姑说到象棋子,眼见章潇伤心,赶紧岔开话题:“姑姑不亏是大宋棋代招,步步不离将军。”



    沈姑姑却转向章潇歉然道:“章姐姐,我今日并非刻意为李宪、童贯开脱,而是要提醒后生小子,疆场决杀,并非全决于战阵,而更在于养兵。既要养得如龙似虎,更要号令如一,时时有驰骋疆场之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养兵千日,要久久为功。既要养身,更要养勇,特别享太平日久,容易忘战、不知战而怯战、不能战。



    “大宋立国以来,一直强敌环伺,虽然多行仁政,物阜民丰,国富兵强,却解决不了边关之急,实是因为养兵与用兵之困总不得索解。



    “自庆历新政到熙宁新政,变祖宗之法,都是举步维艰。范仲淹还好,及至到王安石、章惇两位丞相,更是毁谤缠身。如今值此多事之秋,更该知道国事之难,有时候忠奸之际竟是难以区分。后生小子无论前途如何艰险,都要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利国利民,以苍生为念,平和天下。弃疾,你怕不怕难?”说到后来,却又转向了弃疾。



    弃疾正听得认真,突然听沈姑姑一问,不敢贸然回答,略加沉思,道:“当年老帅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时收拢义军,盗可使为兵,威名赫赫,使来犯金兵闻风丧胆。如今有李宝爷爷、张荣师叔一直在北联络义军,抗金活动不断,颇有声势。前辈筚路蓝缕,已趟出了路子,将来弃疾参加义军,坎坷道路的泥泞大坑,只是要走得艰苦劳累些,那突如其来的陷阱才应该更加留意。弃疾以后临大事,必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也没有什么好怕。”



    郓王文武全才,识见极广,弃疾时常多受其教导。而爷爷辛赞更是自小对其全力栽培。宗泽、李宝、张荣等英雄壮举听得多了,早已有心向往,此时对答如流,就像准备好了一般。弃疾记忆力惊人,典故轶事闻而不忘,此时他心还不在文章,以后写诗填词信手拈来,无不恰当妥帖,很见功底。



    众人见弃疾少年老成,人小志大,除祖父辛赞师父燕堂外,均是啧啧称赞。



    沈姑姑再拿起《枪棒要术》,对九儿道:“以后跟随李宝爷爷历练,此书便由你保存。”转首再向郓王道:“枪棒要术所练者极多,特别是大宋军中。但因为是军中之秘,窥全貌者却极少,照书习练毕竟又不一样。此书关乎军中之武成败,怀英、弃疾要如照书习练一样好,便着落在你身上。”



    郓王应道:“这个自然。前些日子我也教授了些,他俩以后定要全套习练,就要我亲去教授。”



    沈姑姑将书翻开,高声道:“此书虽说是枪棒要术,却与《武经总要》相仿,都是涉及长短兵械数十器,但与之重制备所不同的是,此书侧重练法。当年韩琦自精枪棒,并与军中器械名家集体切磋,将各种招式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融会贯通。此书讲究快、准、狠,一招制敌,在万马军阵中大是实用。之所以没有大量印制,实因是大宋军中至宝,当年西北军战力非常,均是受此书之惠。九儿还是个孩子,李宝要用心看顾他好生保存,不容有闪失。”



    李宝见九儿拿到此书,心中甚喜,连声答应。



    辛赞看着不由感叹道:“两位老人家欲工其事,便供其器,如此刻意栽培,孩子们万万不可辜负。”



    沈姑姑接着说道:“弃疾喜欢兵书,将来便主调度,九儿爱舞枪弄棒便做教头,共同打造一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的握奇中的握奇军。北国历来有‘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战’之说,他将来胆敢再有异动,我们就以《枪棒要术》训出的儿郎与之不可战的军队比一比。到时候南北夹击,里应外合,不但收复失地,并且要永保大宋安全。”



    众人看沈姑姑橘皮银发,老态龙钟,还不时咳嗽,更显病体恹恹,但说得英雄豪迈,都不由热血沸腾,心潮汹涌,心道:“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对我们深存厚望,定不可辜负了她。”



    沈姑姑此时已拿起那柄古剑,对怀英说道:“在三个孩子之中,你虽然年岁最长,学艺起步却晚,武学成就未免有限,我就将这把秦剑送你,此剑虽不甚出名,剑身却长,又最锋利。你有母命在身,将来便留在北国朝堂。此时身体业已长成,佩戴这柄长剑正显风姿翩翩佳佳,也好看得很。”

章节目录

铜人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李远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45章养兵更比用兵难,文治应在武功先,铜人图,十月阅读并收藏铜人图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