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阁下言重了,此乃狄某应尽之责。”

    “狄将军此言差矣。”孟韬摇头道:“若非知晓有将军接应,我等哪有信心在天都山停留?只怕早就一溜烟逃走了。”

    狄青哈哈一笑,满足且谦虚,毫无疑问,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些。孟韬也会心一笑,混在大宋,尤其是西北边陲,交好狄青很重要。

    “想必这位便是种公家的四公子吧?当真是年轻有为。”狄青看到身后的种谔,也颇为客气。

    “狄将军谬赞了,多亏孟公子筹谋得当,种谔不过出了些许气力罢了!”种谔年纪不大,官阶也比狄青地很多,但说话却不卑不亢,甚至还隐约有几分傲气在内。相反狄青讲话也颇为客气,除了性格谦逊的因素之外,也是有原因的。

    虽说宋朝不同于魏晋隋唐,做官不需要看门第出身,但这种因素的影响始终存在。在重文轻武的国策大背景下,武将之中尤其如此。

    种世衡和狄青都是西北名将,但就眼下而言,种世衡无论是地位和影响都要高于狄青。除了资历更老,战功更多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出身。

    种家祖上是谁?大儒种放!

    所以种家是书香门第,哪怕入军伍为将,也是投笔从戎的美谈,而且是“儒将”,无论文武官员都不敢轻视。

    狄青则不同,他是由一介小兵凭着战功升迁上来的。按理说这样的人该更硬气,但只要额头上多了那块的金印,情况就不同了。

    大宋重文轻武乃是自太祖开始的国策,将近百年下来,文人地位明显高于武者。朝堂上也是文官说了算,武将地位低下,士兵就更低贱了,士兵额上多有贼配军的金印,哪怕立功升迁,文官也看不起。

    昔年韩琦在西北,有士兵犯错问斩,狄青求情称士兵是好汉。结果韩琦给出了一句很经典的回答——东华门外状元唱名者,方为好汉!

    也许在这年头,这句话说得没错,毕竟考科举的进士入朝堂,皆身居高位,武将和士兵则显得低贱。

    但是,毫无疑问,这句话对狄青,对大宋的武将兵卒的伤害极大,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宋对外作战屡屡受挫的原因之一。

    当初赵匡胤担心武将自立篡权,重文轻武,可惜近百年下来矫枉过正,文官和文人们自大自傲的有些过分。

    立身庙堂,辅佐帝王,权倾天下,有优越感是肯定的。但他们不想想,大宋内忧外患,又是叛乱又是外敌,是武将恶化兵卒顶在最前面。

    如此艰苦和功劳,却被人刻意地视而不见。孟韬当真有些怀疑,大宋的文官士大夫们到底是忌惮武将专权叛乱?还是维护自己那点狭隘的自尊?大宋亡于异族之手,原因之中未尝没有这个因素。

    所以见到狄青,孟韬觉得他好可怜,很不容易。名将就该有名将的傲气,何须看旁人脸色?

    这就是大宋的悲哀!

    ……

    狄青笑道:“好了,进入大宋境,诸位的安全便有保障,不必再担心!”

    “好的!”孟韬总算是松了口气,在陇南还好,后来去兰州和天都山,无疑是在虎口里打转,危险性不言而喻,当时还真担心送了小命,如今总算是安然脱身。

    狄青凑近了低声道:“孟公子,范相公在庆州府等你,他想见见你,还有……兴平公主的事情暂且对外保密,至于如何公开,朝廷还需从长计议。”

    呃……

    孟韬不由满头黑线,看来事情不会很简单,其中多半是涉及到一些政治博弈,天知道大宋朝堂衮衮诸公在顾虑什么,或者又在打什么如意算盘?

    算了,这些事情自己管不着,至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前辈,有缘一见自然是好。

    可孟韬也有几分担心,当此一晤之后,自己身上会不会打上新政的标签呢?在党争之势渐起的大宋,不得不多留个心眼啊!

    不过相比于这些,孟韬更为关心的还是陇南的局势,忙活了这么大一圈,为的是什么啊?不就是陇南白龙江畔那一亩三分地吗?

    询问之后,狄青才笑道:“没藏讹庞进攻河州,木征北归支援,加之俞龙珂蠢蠢欲动,宕昌羌也不得不收缩。

    可怜黑虎羌被打的七零八落,一直默默无闻的白龙羌趁势而起,占领了白龙江两岸的阶州之地,正声势浩大……孟公子运筹帷幄,当真妙计啊!”

    果如所料,扎戎寨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自此之后大宋相当于在陇南钉入一颗钉子,沿着白龙江向西北蔓延。

    以临走时的协议,扎戎寨主肯定会配合,只是……

    狄青的赞许孟韬仿佛并未听到,他不由自主想起了阿黎,她如今身在何处?是留在了白龙江,还是回了宁羌寨?

章节目录

宋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南辕北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〇二章 可怜的狄青-宋威龙家境以及学历,宋威,十月阅读并收藏宋威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