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5岁时他的父亲和叔父从远东经商归来向他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富庶的景象他决心长途旅行到东方寻求文明和友谊。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马可人很聪明到了中国以后逐步熟悉了东方的风俗和语言甚得忽必烈的常识和恩宠屡被委以重任派他出巡中国各处足迹遍及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并奉命到缅甸、占城(今越南)和印度等地。1292年马可-波罗启程回国三年后返回意大利。1298年他与热那亚作战时被俘在狱中与狱友作家鲁思弟-切洛合作完成《马可-波罗游记》(也叫《寰宇记》)。

    这本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记著作之一。它激了西方人对东方富庶的无限向往促进了西方对东方的了解。书中全方位地、生动地记载了中国的安定与繁荣。除了中国马可-波罗还记载了亚欧大6和太平洋、印度洋的其他地区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展。英国学者约翰-拉纳(johnlarner)在《马可-波罗与世界的现》一书中专门讲到《游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对东方而言《马可-波罗行记》也是一个史料宝库。它对深入研究13世纪的中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行记》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遥远的过去。在很多方面它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变得形象而丰富。

    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怀疑马可根本没来过中国游记中的记叙只是他的道听途说。德国学者徐尔曼在《中世纪城市组织》中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另一位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加以印证;美国学者海格尔和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吴芳思等不约而同写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文章表示质疑。

    但几乎中国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他们认为如果马可没有到过中国他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著作因为书中涉及元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现任何同时期的欧洲、西亚、中亚文献对元代中国的记述如此翔实。

    郑和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他十二岁时因家庭遭大变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不久后明朝皇室内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o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o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出海远航。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区的3o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o万余里。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有大船62艘连同中小船只共2oo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两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约147米)、宽18丈(约6o米)装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约一千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生意外事故。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也是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与其后著名的航海家达.伽马相比达.伽马的船队是一支海盗船队而郑和的船队却是一支和平贸易的船队。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空前比哥伦布现美洲大6早近9o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2o年可惜郑和船队只是昙花一现后来明清两朝再也没有类似的远航而&quot;禁海令&quot;倒是下了不少终于使得近代中国落的闭关自守、衰朽没落的命运。 <a href="" target="_blank"></a>

章节目录

金牙海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牙牙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马可·波罗与郑和-带着仓库到大明txt精校版下载,金牙海盗,十月阅读并收藏金牙海盗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