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赵巧月不是来此同她唠嗑的,赶紧打断她道:

    “阿婆,你接着做针线活,我进去看看夫子。”

    阿婆挺喜欢赵巧月的。

    学堂学生不多,她都认识。

    可也只有赵巧月这个小姑娘友善待她,上下学都会同她打招呼。

    阿婆印象中的赵巧月文文静静的,恐她受欺负,不放心问道:

    “你这样进去不怕?要不你还是听李夫子的话,等里边的人都走了,你再进去?”

    赵巧月笑着摇摇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不惧!阿婆你忙,我进去了。”

    说完,她便坚定走向热闹的中心地带。

    客厅里,李夫子正在同人斯文说理。

    客厅外,候着的中年嬷嬷面色愤然。

    赵巧月想这要不是还有一层规矩束缚着,这嬷嬷得进去揍人,她将野鸡交给嬷嬷道:

    “方嬷嬷,这是我送给夫子补身体的,野鸡晕着的,你拿去厨房关好,里面的事情我帮夫子说说理。”

    “哎哟,赵姑娘你来就来嘛,还买野鸡,你夫子知道了,肯定不依的。”

    方嬷嬷话是这么说,赵巧月依旧坚持将野鸡交给她:

    “嬷嬷,你也知道的,夫子素日待我极好,我也想尽心待她好。”

    方嬷嬷拎着两野鸡,满意地微微点头,看赵巧月更顺眼了。

    同时方嬷嬷没再耽搁赵巧月的时间,让她快些进去帮李夫子。

    赵巧月别了方嬷嬷,走进了客厅,抬眸扫了一眼客厅里的人。

    有七八个人,除了在学堂待过的,她只认得李春梅的母亲。

    她先去向李夫子行礼问安,再看向在场所有人笑得如同谦谦君子一连好几个问道:

    “听说你们觉得自己没有考过县试,怪夫子偏心所致?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赵家学堂?

    那里束脩每月就需要一两银子,还没有午饭吃。

    书本、笔墨纸砚都需要自己买。

    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李夫子对你们的付出如何?”

    李春梅的母亲春梅娘没怎么听说过李春梅在学堂的事情,也就不会因为赵巧月的话进行任何反思,她依旧不服道:

    “巧月你这是过县试,站着说话不腰疼。

    要是夫子偏心其他人过了,你能这么好说话?”

    其他人闻言,都没来得及反思赵巧月的话就听到春梅娘的质问,话赶话地齐齐瞪向赵巧月,七嘴八舌附和着来证明她们占理。

    李夫子脸色十分难看,赵巧月依旧面不改色:

    “夫子偏心我?

    可在我看来夫子偏心这里的每一个学生。

    学堂束脩五百文,午饭免费。

    夫子还会时常让方嬷嬷买肉。

    吃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块肉。

    就连稿纸,她偶尔也会给大家分上些许。

    而笔墨砚,她会以考试奖赏的方式给第一名。

    试问哪个私塾能做到这么好?”

    众人一边听着,一边回忆起过往。

    学生们想到得到的奖赏,她们的家人也想起她们孩子带回家的东西。

    唯独赵巧月没有得到过。

    她们都脸上都闪过羞愧的不自然神色,且沉默了。

    除了春梅娘依旧愤愤不平,依旧觉得她们占理。

    李春梅观察到四周气氛的变化,又察言观色一番,拉住了还要表达不满的母亲。

    客厅一下子沉默了。

    许久,有一女学生拉着她的祖母走到李夫子面前作揖致歉便离开了。

    紧接着,又有一母女致歉离去。

    剩下的李春梅母女是不情愿的,不得已地装模作样致歉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学堂。

    热闹散场,李夫子连忙邀请赵巧月入座,随即吩咐方嬷嬷上茶。

    赵巧月向李夫子道谢便入座,端起方嬷嬷送上的茶盏,轻呡一口茶,放下茶盏道:

    “夫子,庄子有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她们也就这样了。

    夫子您却不同。

    学生觉得您可以趁机闭门复习。

    等过了乡试,没准还能遇上朝廷加恩科的机遇,不会蹉跎过多岁月。”

    大荣在经历过战事或是重大自然灾害都会开恩科来显示皇恩浩荡。

    李夫子经过赵巧月提醒,心中意动,看向她问道:

    “你莫非想要抓住这机遇?”

    赵巧月如今的自己有几斤几两她很明白,压根不足以应付乡试,坦言道:

    “学生进学后会去应天书院读书。

    现在的学生还是只井底青蛙,需几年时间磨练来增长学识见识再去考乡试。”

    “你现在年纪还小,去书院读书也好,那里有不少的名家大儒,有他们教导,走仕途也会容易许多。”

    李夫子赞同地点点头,又同赵巧月聊了聊府试的事情。

    见午时将至,她又热情邀请赵巧月留下用饭。

    赵巧月推辞不了,就陪李夫子用过午饭才离开学堂回家。

    回家后的日子里,赵巧月除了教夏娘拿着她写两面的纸学剪纸外。

    她过起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为府试做准备。

    这日,她学习烦闷,也因拘在家里久了,便想出门走走,散散心。

    她就从夏娘那里接过采摘野菜的活。

    刚走到村尾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她就看到不少人拿着小锄头在这里挖野菜。

    人多是非多,她寻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安安静静地采摘野菜。

    不想有两老妇人带着她们各自的小孙儿来她这里。

    赵巧月有礼貌地同四人打招呼,寻思着她要不要再挪个位。

    其中一个老妇人叮嘱她家小孙孙不要乱走后就朝赵巧月好奇问道:

    “巧月丫头,你考中县案首是不是因为你父亲的原因?”

    另一老妇人也一脸八卦,竖起耳朵倾听,摘野菜的动作都比往日慢了好几拍。

    赵巧月皱起粗眉,心中下沉,片刻松开眉头,义正言辞道:

    “这话三奶奶可别乱说,小心祸从口出。

    我的答卷正张贴在县衙门八字墙上哩!

    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要是有问题,县父母官会被问罪,更别说我现在还能好好地在这里挖野菜。

    三奶奶你说是吧?”

    三奶奶不是很懂科举事。

    但不代表她不要面子。

    三奶奶讪讪地煞有介事又好心道:

    “确实,都怪那些眼红的胡说八道,把我给误导了。

    巧月丫头你放心,这事以后谁敢胡说八道,我帮你同她理论清楚。”

    另一老妇人听着似懂非懂,不想落在三奶奶后不懂装懂地附和着,同时又道:

    “嗐,巧月丫头,这事还怪我。

    要不是我听春梅娘和她大嫂说这事。

    我就不会跟你三奶奶说。

    这差点损了你的名声,对不住了。

    以后我不会再信李家那对妯娌。”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我在古代考科举金榜题名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暄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1章 造谣,我在古代考科举金榜题名了,十月阅读并收藏我在古代考科举金榜题名了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