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桢(约1553~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九年),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他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还著有&a;1t;神器谱>、&a;1t;神器杂说>、&a;1t;神器谱或问>、&a;1t;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即神器)研制开、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认为他当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相并列.在他研制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创新的莫过于‘迅雷铳‘了.……

    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生;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火器赵士桢的祖父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曾参加修订《大明会典》。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熏陶,亦

    赵士桢(约1553~1611明嘉靖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九年)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明代杰出的火器研制专家。他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还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即神器)研制开、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认为他当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徐光启相并列。在他研制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创新的莫过于“迅雷铳”了。

    迅雷铳是一种装有5根铳管的火绳枪铳管环绕在一木制铳杆四周铳杆中部有机匣前面套有盾牌中间有一小斧做支架整体造型十分独特。据记载“5支铳管共重1o斤单管长2尺多”铳管固定在前后两个圆盘上呈正五棱形分布夹角为72。各铳管均装有准星、照门及供装火药线用的火门。5根火药线彼此间用薄铜片隔开以保证射时的安全。铳杆的前部中空内装有火球一个另一端安装一铁制枪头。中部的机匣上有点火龙头下有扳机供5根铳管点火、射用。前面的盾牌外包生牛皮里面垫有丝绵、头和纸等物质中间开有一圆孔及5个方孔铳杆从圆孔中通过铳管从方孔中通过方孔同时用来观察瞄准盾牌用来保护射手的安全。

    射前需将迅雷铳的5根铳管装填好弹药套好盾牌将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铳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后跪左手把住机匣右臂夹住铳杆用右手控制扳机点火射。射完一管后把铳管盘转动72-使第二根铳管对准机匣继续瞄准射。如此这般依次轮流射完5根铳管。如果此时仍有敌兵逼近还可点燃铳杆中的火球使其“喷焰灼敌”;当来不及重新装填弹药时还可将铳杆倒转当作拼杀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别当作武器使用。真是一铳多用攻防兼备。赵公真可谓用心良苦。

    迅雷铳在历史上没有实战的准确记载更没有实物流传下来这是非常遗憾之事。为了能更好地领略它的风采笔者制作了一个1∶1o的模型。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笔者深感史料不完整带来的困惑。主要是:图纸不但没有尺寸图中各零件的比例也不统一;铳管与铳杆之间的定位问题没有交代;机匣没有内部结构图。一般火绳枪的点火龙头与火门的位置是固定的点火的准确性基本没有问题。而迅雷铳的5根铳管可36o-转动火绳只有与火门上的火药线相接触才能保证铳管准确射。如果让士兵在瞄准的同时还要眼手并用寻找火绳与火药线并使之对接恐怕难度较高不免要顾此失彼了。迅雷铳本是为了提高射如果如此使用不方便就得不偿失了。作为火器专家的赵士桢是如何考虑铳管定位问题目前不得而知。另外当敌人逼近需掉转铳杆使用铁枪头格斗时铳杆与铳管连在一起也是非常不便的。总而言之5根铳管与铳杆和机匣之间不但要能灵活转动还要能适当定位并可快拆卸分解。

    笔者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既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同时还不能改变迅雷铳的外形其结构也不能出当时的技术水平。笔者只好在机匣与5根铳管之间想办法使二者相连做了一个快装手柄和一个类似棘轮的装置从而解决了以上全部问题。至于机匣内部的结构笔者只好臆造了最终使扳机与点火龙头联动做到“捏之则落射毕自行弹起”。史料中的迅雷铳其盾牌前面为曲线状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正好相反于是就自做主张进行改动并且也没有用生牛皮和头、丝绵来制作主要是考虑到效果的问题模型采用铜质盾牌。史料中作为支架的小斧插到了5根铳管之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铳管就无法转动了。笔者对此亦进行了改动。

    随着所有问题的解决模型也就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如何把迅雷铳架起来。笔者曾设想过几个方案都不理想最后还是《神器谱》的插图给予启示完成了模型的“架设”这就是现在读者见到的题图照片。这种方式既展示了当年的风貌又淡化了士兵突出了主题。

    迅雷铳既然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没有大量装备使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其自身存在的缺点。世上器物但凡功能一多必然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迅雷铳或许存在这方面的不足。二是与当时的封建制度有关。当时任何有关军械的明研制、使用与推广全部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赵士桢只能将研制成果“恭进御前”、“进呈御览”请求“恩准制造”皇帝一人的决断就决定了一项明的命运。而当时的西方国家社会制度比较宽松百姓可以比较自由地研制各种器械包括兵器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即使本国没人赏识还可以卖到国外至于能否有市场或投入战场主要靠本身的实用性。而在中国顽固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压制了多少明创造极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况且中国的儒家思想一贯重文轻武以至于赵士桢极其丰硕的成果被深深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几乎被人们遗忘。不单《明史》无名《四库全书》亦无记载。不过令人宽慰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王兆春先生的《中国火器史》、《读中国古代兵书》洪震寰先生的《自然科学史研究》等书中对赵士桢和迅雷铳都有详实记载与高度评价。

    据记载赵士桢不仅仅是一位火器专家还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爱国者他广泛汲取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一生辛劳硕果累累。郑振铎在《玄览堂丛书》中形容其“竟成锻癖……似醉若痴”“千金坐散而不顾”“备极劳苦而不辞……”。他曾自筹钱财研制火器进献朝廷。在赵士桢诸多成果中不仅限于轻型火器还有各种重型火器和战车。为对付倭寇他还专门研制了“震叠铳”。同时著书详述以便于士兵作战、训练等并阐述了各种火器的结构、性能、特点、

    制作过程、试验情况、工艺材料以及使用方法、射击姿势等等。他在著作中还论述了火器与富国强兵的关系战术战法、排兵布阵、部队的组成等等。甚至频频上奏朝廷阐述自己对固国安邦、国防建设和兵器工业长远展的诸多见解真不愧是一位德才兼备、具有实干精神的科技专家。

    笔者谨以此模型、此文纪念兵工事业的先驱——赵士桢。 <a href="" target="_blank"></a>

章节目录

金牙海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牙牙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赵士桢(1553~1611)-一,金牙海盗,十月阅读并收藏金牙海盗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