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家。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李言闻系当地名医。幼习儒后从医。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多遂参考文献8oo余种结合实践历时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影响。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

    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6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一五七八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o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

    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

    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

    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

    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

    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

    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

    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生一场大水

    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

    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

    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

    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

    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

    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

    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

    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

    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

    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

    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

    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

    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

    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

    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

    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

    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

    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现古代医

    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6续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

    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

    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

    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

    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

    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u)即位就是明穆宗。 <a href="" target="_blank"></a>

章节目录

金牙海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牙牙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李时珍(1518~1593)-一,金牙海盗,十月阅读并收藏金牙海盗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