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偷渡是公开的秘密。哪家有人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甚至大摆筵席,大放鞭炮。

    广州番禺的沙湾大队,以生产队长为首、党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全部参与偷渡,几十名村民到海边隆重饯行。惠阳澳头公社的新村渔业大队,一共才560多人,短短几个月就有112人偷渡成功。大队党支部的6名支部委员,除一名妇女委员外,其余5名都偷渡去了香港。

    而且还出现了逃港的传奇人物,这个人先后偷渡了12次都被抓住,到第13次,边防战士看了他都脸熟,实在不好意思再抓了,他才成功地逃到了香港。

    想当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堡垒、反偷渡的“红旗村”,结果竟然逃掉了一大半。真正的叫人惊心动魄。

    这些人为什么要逃港?

    因为是因为贫穷和饥荒,他们个个都是活人,都不想死。

    1957年,宝安县委通过《关于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几项规定》,限制社员副业收入不能超过全家全年总收入的30%;社外农民不准开荒,不准弃农经商;“男全劳动力”一年要完成260个工作日;农民家中如果有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收为国有。

    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1960年仍然是一个减产之年。

    那个时候,伙食里基本看不到肉和油,就连青菜都很罕见。老百姓吃过蕉渣、禾秆、木瓜皮、番薯藤,甚至一度还吃过观音土。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在7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

    当地流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意思是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

    政治上的*,也是逃港的主要原因之一。

    1967年“*”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受不了了,借到深圳演出的机会,乘船逃往香港,引起轰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

    在逃往香港的梧桐山上,有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宝安县决心在这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

    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著作的**,所有的墙壁上刷满了革命大标语,田头的井水边,也插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牌。

    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的书我最爱读》等。

    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有名的“红旗”村。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

    可是,到了1973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包括当年反外逃的积极分子、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8岁的男孩。

    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那边去!”

    清楚了吧,深圳的所谓大逃港,真正的是奇迹,深圳的改革开放也是奇迹,但是这些奇迹是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和眼泪创造出来的。

    一开始,香港政府虽然不承认逃港者的“居民”身份,但对这些偷渡者其实并不拒绝。逃港者们开始在街角、空地处用木板钉出板屋,有些也到大楼天台上搭建,这也形成了香港的“天台木屋”。

    逃港者们从事初级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粘纸盒、缝袜子、勾纱等等,工作卖力要求低,为经济开始腾飞的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到了60年代,由于逃港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港英当局开始实施“即捕即遣”的政策。

    但是由于香港市民与逃港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逃港者都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乡。

    1962年,有3万多名逃港者聚集在香港市区附近的一座名为华山的小山上。

    香港政府该怎么办呢?

    在这些逃港的人里面,平均一个逃港者,能与10名香港的亲人、同乡、同学、朋友发生联系,这等于牵动着30万香港市民的心。

    可是当时香港是300万人口,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要为华山山头的情况担心。

    港府调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的驱赶与抓捕。

    但是与此同时,先后有十余万名香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逃港者。

    最后,大约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入市区。

    许多香港警察也不忍心抓捕这些人,甚至有警察不听命令,同逃港者拥抱在一起流泪。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逃港者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

    当晚,香港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门,以示抗议。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停止了娱乐节目,许多电台开始现场直播华山的状况。

    第二天,当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出现了。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地上,挡住了汽车。

    人群里爆发出吼声:“快跳车啊!”

    又有近千名逃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了现场。

    后来在香港事业有成的逃港者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艰难时刻。要不,他们怎么会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

    知道吗,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就有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

    不仅仅如此,著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员,非常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大逃港”的作者陈秉安有一天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市领导打来的。

    他非常惊讶地对陈秉安说:“原来深圳经济特区是这么来的啊!我还在那儿呆了那么多年,却一点都不知道呢——”

    啊,大逃港,伟大的大逃港!

    其实,香港黑社会的卢达黑老大也是当年大逃港人之一。

章节目录

双胞胎姐妹打黑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眯玛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十章 不得不说说香港(3)-7,双胞胎姐妹打黑拳,十月阅读并收藏双胞胎姐妹打黑拳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