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黯黑天穹间一轮明月。

    月色下,皇城高低错落的青色琉璃瓦泛着冷峻的光,崇楼高举,殿宇轩昂。大殿中,一场宴会正在举行,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谢蝉头戴花冠,身穿缺胯圆领袍,一身宫女装束,低着头,沿着石阶走上去,手心冰凉,冷汗直下。

    教坊女伎翩翩起舞,席间觥筹交错。

    她以前未亲临这样的场面,心中紧张,小心翼翼地穿行于席位间,找到自己的目标,走过去。

    男人正搂着一个侍酒宫女调笑,两人眉来眼去,两张嘴都要黏在一起了。

    谢蝉早听说过男人风流浪荡,见他身边有生人,不敢靠近。

    站了半天,侍酒宫女依依不舍地离开,男人笑着目送她,忽然扭过头,一双含情凤眼打量谢蝉,笑问:“席间这么多人,女史一直在看我,莫不是见本公子风流倜傥,心生爱慕?”

    谢蝉走过去。

    男人伸手拉她,手指勾起,轻轻挠她手心。

    谢蝉忍着没有挣扎,落座,借着为男人斟酒的动作,低语:“张大人,我是八皇子妃。”

    男人一愣。

    谢蝉抬起脸,摇曳灯火下一张肤光胜雪的脸,杏眸乌黑,“我是八皇子妃,李恒的妻子,谢家十九娘。崔相爷被贬的消息是张大人亲口告诉殿下的,张大人对他说了一个字,忍。”

    张鸿睁大眼睛,吓得酒意全飞,飞快松开她的手,啪的一下坐直了。

    比铜尺还直。

    “惊扰张大人了。”谢蝉低下头,“我也是迫于无奈才出此下策,大人见谅。”

    张鸿镇定下来,端起酒盏,脸上恢复轻佻表情,凤眼飞快环视一圈,注意周围人的动静。

    谢蝉低语:“张大人,殿下伤口化脓,烧热不退,太监拿来的药都是些腐朽的陈年渣滓,没有效用,张大人是殿下唯一可以信任的朋友。”

    张鸿神色微变,没有片刻犹豫,点头应承:“我会想办法。”

    谢蝉心里长舒一口气,“多谢。”

    她起身准备走,张鸿拉住她的袖子,“殿下,别动,邓松儿过来了,他是殿中省总管,主持殿下的婚仪,应该见过你。”

    邓松儿正是把谢蝉送进李恒院子的人。

    谢蝉的心提起来,僵住不动。

    邓松儿过来了。

    谢蝉心脏怦怦狂跳,一动不动,张鸿朝她靠过来,举起酒盏,送到她唇边,做出劝酒姿态,帮她遮掩过去。

    邓松儿突然站住不动,回头看谢蝉的方向。

    谢蝉吓得一抖,低头喝下张鸿手上酒盏里的酒,太过惊慌,呛了一下。

    她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手指狠狠掐自己的手心。

    张鸿垂眼看着她。

    邓松儿几步走过来,视线扫过张鸿和谢蝉,眼神疑惑。

    张鸿抬眼,一手勾着谢蝉,一手朝邓松儿举杯致意。

    邓松儿朝他笑笑,从他们身边经过,在他们旁边一个席位坐下,和认识的人交谈。

    谢蝉心里不停打鼓。

    张鸿一杯接一杯喝酒,他一直虚搂着她,从她说出身份后,他的手始终隔着衣衫,没有碰她一下。

    等邓松儿走远,谢蝉继续坐了一会儿,悄悄离去。

    张鸿问她:“宫中规矩森严,殿下易服擅闯宫宴,若被人发现,圣人动怒,殿下只怕就红颜薄命了,不怕吗?”

    谢蝉苦笑:“自然是怕的。”

    她自小循规蹈矩,没有做过出格的事。

    “那殿下还敢来?”

    谢蝉低低地道:“可是再不想办法,郎君就要病死了。”

    张鸿沉默,目送她的身影消失在阑珊灯火间。

    谢家十九娘,一个没见过大阵仗的内宅女子,嫁给一个被圈禁的皇子,别人家小娘子新婚燕尔,她却得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在这处处杀机的深宫奔走。

    陛下对八皇子太狠心,但是陛下给八皇子挑了一个好妻子。

    江州。

    夜里淅淅沥沥下起雨,春雨如丝如酥,花苞浸润,吐露芳华。

    谢蝉梦见前世和张鸿的初遇。

    她从梦中醒来,听窗外沙沙的雨声。

    天下那么多姓张的人家,她没想到张夫人的丈夫手段了得,居然和张家连了宗,成了张鸿的远亲。

    张鸿,世族子弟,从小入宫为八皇子李恒伴读,风流不羁,终日游荡。

    李恒的母族崔氏是名闻天下的世家贵族,四朝天子,有九个宰相出自崔氏,其他宰相也几乎都是崔氏姻亲。他出身高贵,自小受宠,没有太子之名,早有太子之实,身边簇拥的名门子弟不知凡几。

    其中张鸿整日不着调,并不算出色。

    后来崔氏被隐忍多年的皇帝连根拔起,贵妃暴死,昔日鲜衣怒马的皇子跌入尘泥,任人践踏。

    树倒猢狲散,从前讨好李恒的子弟恨不能多踩他几脚。

    只有张鸿依然待李恒如从前,为他求情,请岭南的亲戚帮忙照顾崔氏族人,为此不惜和张家人闹翻。

    谢蝉记得,皇帝驾崩的那一夜,宫中气氛诡谲,大臣来迎李恒,他换上丧服,出门前嘱咐她:“我这一去,不知是福是祸,你待在这里,就算有人说我死了,不要出去。张鸿就像我的亲手足,我最信任的人只有他,除非他亲自来,任何人来找你,不要跟他走。”

    踏出门槛后,他忽地补充一句:“包括我舅舅。”

    那一夜,先后有几路人马来接谢蝉,大门被拍得震天响。她坐在屋中,担心李恒安危,心如擂鼓,不管谁来叩门,不管门外太监呼喊什么,始终不应。

    后来门外有喊杀声,张鸿带着人冲进院子。

    谢蝉看到他衣衫上有血迹,院门外一地尸首倒伏。

    张鸿要她低头,“殿下,别看。”

    他满头是汗,神情慌张恐惧,顾不得忌讳,紧紧攥住谢蝉的手,拉着她一路狂奔。

    谢蝉能感觉到他整个人在发颤。

    他很害怕。

    张鸿一直颤抖,直到把谢蝉推进椒房殿。

    那一刻,他仿佛重活了一次。

    “娘娘。”他松开手,汗水淋漓的脸上是劫后余生的后怕,退后几步,缓缓跪下,“陛下已在前殿登基,从今天起,您是皇后了。”

    李恒登基的头一年,意气风发,日夜和张鸿讨论朝政。

    朝堂上,张鸿支持李恒的每一道政令。

    私底下,他是李恒最忠实的朋友。

    他和李恒是自幼相伴的好兄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知音,推心置腹、绝无猜疑的君臣。

    那年,张家人触犯忌讳,李恒一笔一笔写下流放张家的诏书。

    张鸿惊慌失措,跪于勤政殿内,成天嬉笑的浪荡公子,脸上两行清泪。

    “陛下,我祖父年迈,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哆嗦着恳求,“求陛下开恩……”

    李恒低头批阅奏章。

    “三郎,朕是天子。”

    “今天朕饶恕张家,明天是不是该饶恕齐家,吴家?”

    一句沉稳冰冷的反问,把张鸿的所有哀求堵了回去。

    张鸿抬起头,无助,失望。

    李恒没有看他,冷声道:“若非感念你的功劳,张家是诛族死罪。”

    张鸿看着他手指间那支朱笔,沉默良久,叩头,站起身,慢慢走出大殿,走进瓢泼大雨中。

    “我曾以为,陛下是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我的知己,原来是我想多了。”

    “陛下是君,我是臣。”

    “陛下不是臣的手足,不是臣的朋友,陛下是臣的君王。”

    “臣张鸿,多谢陛下不杀之恩。”

    他仰天大笑,仓皇离去。

    李恒阖眸,挥手示意宫人关上殿门。

    谢蝉生前最后一次见到张鸿时,他两鬓星霜,容颜憔悴,脸上再无轻佻,唯有一片麻木,像是苍老了十几岁。

    他的祖父、父亲、两个侄子先后病死在流放路上,发妻顾氏也不幸亡故,去世时还带着几个月的身孕。

    李恒召见他,他一脸冷漠,君臣相对无言。

    谢蝉进去送酒,想缓和他们之间的气氛,张鸿遽然抬头,两道死寂空洞的目光定在她脸上:“皇后娘娘,有件事我一直瞒着您,您想知道吗?”

    她还没反应过来,李恒勃然变色,身影暴起,一把扯过她按在身前,手掌罩住她的耳朵。

    “堵上他的嘴,拖出去!”

    侍卫把张鸿拖出大殿,他面容扭曲,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谢蝉,对着她大喊。侍卫七手八脚,用麻布堵住他的嘴。

    谢蝉被李恒紧紧圈在怀里按着,耳朵嗡嗡一片,什么都没听见。

    李恒在发抖,全身都抖得厉害。

    谢蝉轻轻推开他,发现他脸上血色全部褪尽,素来喜怒无形的人,眉宇间竟透出些慌乱。

    “阿郎,张鸿想对我说什么?”她问。

    李恒转身,发颤的手指藏进袖子里,“一些污言秽语罢了,别听他胡说。”

    后来,那天在殿中侍奉的宫人全都不见了。

    谢蝉和张鸿相识一场,派人找到他,劝他想开点。

    张鸿那时已经冷静下来,没有对她的人吐露什么。

    李恒连夜下令,不许张鸿踏入宫门一步,也不许谢蝉再和他有任何往来。

    不过最后,谢蝉还是知道了张鸿隐瞒她的事。

    直到谢蝉死后,张鸿才获准进宫。

    他出现在勤政殿,李恒拔剑要杀他,宫人慌忙上去拦着,他取出一柄弯刀:“皇后曾说,我这一生若荒废了,未免可惜,不如带上这把刀,奔赴疆场,去实现少年时的志向。”

    谢蝉知道李恒终有一天会杀张鸿,生前赠给他宝刀,希望能保他一命。

    李恒放张鸿走了。

    张鸿匹马远赴北疆,领兵守卫河山,与回鹘对峙,建功立业,驰骋沙场,一生再未回过中原。

    窗外雨声绵密。

    小谢蝉披衣起身,点亮烛火,翻出自己的小账本,拿起算盘算账。

    她吃穿花用都在府里,几乎没有花钱的地方,这几年攒了一些私房钱。

    谢蝉习惯一边数钱一边思考,钱让她觉得心里安稳。

    和张鸿乍然相见,让她骤不及防。

    莫名的,她意识到,冥冥之中,很多事已经注定,无法改变,她的记忆来得蹊跷,而她将来也许还会遇见李恒。

    上辈子的丈夫。

    说不定李恒此刻就在江州,他少年时和张鸿几乎形影不离,常常隐藏身份出宫游玩。

    前世,心灰意冷后,谢蝉祈求李恒放了她。

    她没有做错什么,皇帝赐婚,谢家舍不得让女儿嫁给一个将死之人,推她代嫁,从始至终,她不知道李恒喜欢姚玉娘。

    但她却向李恒认错:“都是我的错,我不该占据皇后之位,我不该让姚氏伤心,我妨碍了陛下和姚氏……我就是个毒妇……”

    “陛下,放了我吧。”

    他喜欢姚氏,那就废了她,让姚氏当皇后吧。

    她病倒了,躺在床上,身上滚烫,意识模糊:“我可以落发出家,去寺庙清修,再也不出现在你和姚氏面前……放了我……”

    李恒坐在床榻前,常服袖子卷起,接过宫女绞干的帕子,替谢蝉擦拭。

    不管谢蝉怎么说胡话,怎么恳求,他一言不发。

    谢蝉清醒了点,双眼直直地看着他,心里明白,他不会心软。

    最终她累了,推开他的手:“我不要再看到你,你让我恶心。”

    李恒低头,冰冷的唇吻去她眼睫上的泪珠。

    “阿蝉,你是朕的皇后。生,你是朕的妻子,死,与朕同棺。”

    谢蝉闭上眼睛。

    “滚。”

    李恒这人,狠辣无情,自私凉薄。

    前世谢蝉人都死了,他还违反承诺,未将她的骨灰送回故乡。

    这一世,谢蝉不想与他有任何瓜葛。

    但是如果哪天像遇到张鸿这样,猝不及防之下和他相遇……

    谢蝉定定神,手指按在算珠上。

    烛火灭了。

    黑暗将她笼罩。

    “喵~”

    一声猫叫,小黑猫从窝里钻出来,围在谢蝉脚底下打转。

    黑暗中,要不是小猫一双眼睛闪着绿光,还真看不清它在哪里。

    谢蝉笑了笑,放开算盘,蹲下一阵乱摸,抱起柔软的小猫,抚摸安抚它,眼皮渐渐发沉。

    一人一猫,睡了过去。

    翌日,二夫人带着谢丽华和谢蝉到吕家,为张家仆妇送行。

    张家仆妇拉着谢蝉的手:“听说昨天三郎吓着九娘了?我替他给九娘你赔不是,三郎是家里亲戚,这次正好和我同路,他没有坏心眼,就是爱和小娘子玩笑,不用理会他。”

    谢蝉笑着回:“张家哥哥礼数周到。”

    一旁的吕夫人脸色微沉,张鸿太爱和小娘子玩了,只待了一天,吕贞娘就左一个张家哥哥,又一个张家哥哥,魂被勾走了。

    张鸿和张家仆妇一起去岳州,他记得谢蝉,托人给她送来一只盛妆粉的银盒赔罪。

    谢蝉要伙计把银盒卖了,换了一贯钱。

    不愧是世家公子,出手阔绰。

    她不知道,其实张鸿本来打算送谢蝉一只金盒,转念一想:我是小娘子的惊鸿一瞥,她已经对我难以忘怀,礼送得太贵重的话,她岂不是一辈子都忘不掉我了?

    哎,人长得太俊俏,真烦恼。

    于是换了个银的。

    春雨蒙蒙。

    县学后门大街,一辆马车停下来。

    谢蝉拎着提盒跳下车,撑起伞,一身圆领袍,黑发裹在罗巾里,浅色绦带,唇红齿白,脸庞圆润,像个富贵小郎君。

    “哥哥,我来啦!”

    谢嘉琅跪坐于书案前看书,先听见谢蝉的声音,然后是她轻快的脚步声。

    胖乎乎的身影从窗前一掠而过,很快出现在他背后,扑上来。

    小娘子柔软的手臂张开,搂住他的腰,脸贴在他背上蹭了蹭。

    谢嘉琅放下书卷,抬头看窗外飘洒的雨丝,“怎么今天过来?”

    雨天道路湿滑,出行不便。

    “我想哥哥了。”

    谢蝉理直气壮地说。

    谢嘉琅背对着她,垂眸,心底有些热意泛上来,轻轻嗯一声。

    谢蝉笑得打跌,他是不是只会嗯?

    仆从提着大抬盒跟进来,谢蝉指挥他们抬到墙角放下,叫进宝把送给同窗的几包糕点拿出去分了。

    谢嘉琅收拾好书卷,发现谢蝉不见了。

    他眉头轻皱。

    青阳道:“郎君,九娘去看二郎了。”

    谢嘉琅怔了一会儿。

    谢嘉文现在也住在学舍,谢蝉要把带的东西交给他。

    他也是谢蝉的哥哥。

    过了差不多一刻钟,谢蝉回来了,“二哥说他要和同窗去逛书肆,不过来。”

    谢嘉琅低着头:“嗯。”

    谢蝉留下进宝,要其他人先回铺子,天黑前再过来接她。

    “今天阿爹过来收账,我跟过来了,阿爹说今天收的账多,夜里不回府,我可以多待一会儿,晚上和他一起住别院。”

    小娘子不能单独出行,谢蝉每次是借着和谢六爷一道出门的机会来县学。

    谢嘉琅要青阳去做饭,学舍没有学生的饭堂,学生都是自己做饭吃。

    青阳多做了几道菜,蒸了一只大青鱼,炒了鲜嫩的春笋,煨了一砂锅腊肉干菜。

    谢蝉反为主,不停给谢嘉琅夹菜。

    “哥哥,你好像瘦了。”

    谢嘉琅手里的碗已经堆得冒尖,谢蝉筷子不停,又夹了一块最嫩最厚的鱼肚堆上去。

    他瘦了,也高了,谢蝉每次隔一段时间见他,都觉得他变化很大。

    唯独不变的是浓烈的眉眼。

    “多吃点。”

    她继续夹菜。

    谢嘉琅静静吃饭,谢蝉夹什么,他就接着,不爱吃的菜他也安静地吃下去。

    吃完饭,外面的雨还没停。

    谢嘉琅要谢蝉早点回去:“我要出门,送你过去。”

    “哥哥你要去哪儿?”谢蝉不想这么快回去,“我可以一起去吗?”

    谢嘉琅摇头。

    谢蝉失望地垂下脑袋,闷闷地道:“喔。”

    她长叹一声,“我难得出一趟门。”

    谢嘉琅沉默。

    谢蝉唉声叹气,拽着他的胳膊摇啊摇,软语撒娇:“哥哥,我好想你,你就让我多待一会儿吧,我紧跟着你,不会乱跑,我很听话的。”

    谢嘉琅仍是不吭声。

    谢蝉干脆搂住他的腰不放:“我不走,你去哪里我都跟着。”

    谢嘉琅垂眸看她,神情颇严厉。

    谢蝉仰着脸和他对视,神情颇娇气。

    “我去的地方人多……”谢嘉琅开口解释,“不是好玩的地方。”

    “那我也想去。”谢蝉道,像小黑猫用小脑袋蹭她一样,脸贴在谢嘉琅身上蹭几下,“我这几天心里难受,想在哥哥这里待一会儿。”

    她的声音越来越低,脸上笑意褪去,耷拉着肩膀,看起来很低沉。

    她不是装的,见到张鸿后,她心里发闷。

    谢嘉琅叫青阳去拿蓑衣蓑帽。

    “团团,手抬起来。”

    谢蝉不动。

    谢嘉琅轻声道:“我带你一起去。”

    谢蝉立刻松开手,抬起胳膊。

    谢嘉琅低头,帮她戴上蓑帽,披好蓑衣,要她仰起脸,修长手指为她系好系带,她仰着脸对他笑。

    “坐下。”

    谢蝉坐下。

    谢嘉琅俯身,接过青阳递过来的木屐,给谢蝉穿上,同样绑好系带,“下雨路滑,出去走慢点。”

    谢蝉又精神起来,两眼放光,点头应是。

    兄妹俩的马车刚离开大街,一辆青布马车从另一个方向过来,朝着县学去了。

    马车在大门前停下,仆从掀开帘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下来,踏进县学。

    县学几位学官,除了谢二爷不在,其他人全都等在正堂,远远看到老者,一起迎上前。

    “冯先生,请您拿个主意……”

    冯老先生坐下,摆摆手,剪断陈教谕的话,先慢条斯理地喝茶。

    他喝茶要品,要嗅,要闻,要一口一口地咂摸,一盏茶喝了足足有一炷香的时间。

    几位学官急得干瞪眼,又不敢催促,只能在心里默念清心咒。

    冯老先生喝完茶,抬手:“拿来。”

    陈教谕立刻把一叠文章递过去。

    冯老先生接过,他喝茶慢,看文章却是一目十行,很快就把所有文章看完了,点头,道:“可。”

    众人松口气。

    冯老先生抽出几张字纸,放在案上最左边。

    “优。”

    再抽出几张,放在旁边,“良。”

    剩下的堆成一摞,“还算通顺。”

    众人交换一个眼神,再看他分出类别的文章,心中暗暗佩服:这些文章是他们从所有学生中挑选出来的,此前众人各持己见,经过激烈的争论,已经初步评选出名次,冯老先生一来,匆匆看过一遍就分好了,而且评选的结果和他们的讨论几乎一样。

    “学生佩服……”

    冯老先生淡淡一摆手,“看得多罢了。”

    陈教谕面露为难之色,道:“只是有一篇文章,需要向老先生细细道来,请老先生再细看一遍。”

    他抽出一篇文章,交给冯老先生。

    冯老先生气呼呼地哼一声。

    “怎么,难道我评的优良有错?”

    他接过文章细看一遍,把字纸甩得哗啦响,“我看过了,字句畅达,结构严谨,阐述详实,而且言之有物,不管看过多少遍,是优!”

    众人对望,脸上神情复杂。

    冯老先生看他们神情不对,皱眉:“这篇文章没问题,那就是写这篇文章的人有问题了。”

    陈教谕叹口气,点点头,“正是如此。”

    按大晋的官学制度,县学每年可以向州学举荐人才。这两年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多次得到几位学官的赞赏,而他本人学习刻苦,性情坚毅,原本可以举荐他去州学,但是陈教谕不敢把那个学生的名字报上去,拖了一年,今年众人再次因为要不要举荐他争执不下。

    冯老先生问:“他心术不正?”

    陈教谕摇头,“这名学生只是孤僻了些,未曾听说有什么不义之举。”

    “那就是他身份低贱?还是父母亲人有作奸犯科的?”

    陈教谕摇头,“他是学生世交家的公子,家世清白。父母虽然和离,但都合乎规矩,好聚好散,未起龃龉。”

    冯老先生奇道:“那你们为什么不敢举荐他?”

    陈教谕小声说:“他身患怪疾,平时看着好端端的,发病时全身僵直不动,据说以后可能变成瘫子。”

    冯老先生立刻摇头:“那便不能举荐了,文章虽好,其人有怪疾,去了州学也只会惹人耻笑,反而是害他,与其要他去州学丢人现眼,不如罢了。”

    陈教谕叹息道:“我原也是这个意思,他是江州子弟,我们江州县学可以破格录取他,让他附学,到了州学,却不一样了。”

    冯老先生抚须:“既然你已经拿定主意,为什么又犯难?”

    陈教谕苦笑,拿起文章,“不瞒先生,因为这篇治水论,学生起了爱才之心。”

    “喔?”

    冯老先生一把抢过文章,又从头逐字逐句看一遍。

    陈教谕脸上现出几分笑意,慢慢道:“这些孩子年纪还小,写治水论,无非是翻阅典籍,总结前人经验,《海内经》、《水经》、《水部式》、《河防通议》、《河防令》……只要多看几本书,善于总结,思路清晰,文章便有论点,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不过难就难在,他说到农时、徭役……”

    冯老先生明白他的意思,点点头。

    治水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如蝼蚁渺小的人要和上天作对,要波涛平息,让江水分流,使泽国成为沃野,何其难也?

    那些制定治水方策、主持工程、化解水患的人可以名留千史,为万民赞颂,而历朝历代肩负起沉重徭役、修筑起那些巨大工程的人,是数万万劳苦百姓。

    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裳,吃着最粗劣的食物,住着破漏的草棚,肩挑,背扛,手搬,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日复一日辛苦劳作。

    黄土下,俱是累累尸骨。

    朝廷大兴土木对百姓来说是沉重负担,再有一些官员为了政绩盲目缩短工程,不顾民生,不体恤黎民,频繁征用百姓,甚至不顾农时,那就会造成百姓家中壮丁被强行征召,家中农活只得由老弱病残操持,壮丁们在征发路上饿死病死无数,活着赶到地方的人必须没日没夜地劳作,壮丁身边同乡伙伴一个个累死,他九死一生,托着病残之身回到家中,发现家中老小不是活活饿死,就是为了讨口吃的卖身为大族家奴婢,由人作践,骨肉分离。

    那不是造福一方,而是荼毒百姓。

    然而,历朝历代,这样的祸事屡见不鲜。

    在大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冯老先生手里的文章,每一条治水方策里都写到要如何顾及农时,如何不侵占百姓田地,如何减轻百姓负担。

    陈教谕感慨道:“锦绣文章易得,治水佳策也非难事,才学敏捷者多见……然而小小年纪,这份仁心,难得啊。”

    对芸芸众生,对身份低贱者,对黎民百姓的仁心。

    冯老先生陷入深思。

    仁心难得。

    陈教谕放下文章,“先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我等为朝廷学官,为朝廷培养、遴选人才,士子者,修身、齐家、忠君、报国、济苍生,身患怪疾,和这些并不冲突啊!”

    县学这些学官,都有功名在身,少年时也都胸怀抱负,有挥斥方遒、辅佐君王、平定天下、为治世能臣的理想,可惜他们才学有限,省试多次不过,考不上进士,只得退而求其次,为地方学官。

    培养学生成才是他们的责任,也能让他们的抱负用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他们不想错过一个对百姓有仁心的好学生。

    但是天生怪疾实在是个大麻烦。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或赞同陈教谕,或摇头反对。

    众人都看向冯老先生。

    冯老先生为官多年,见多识广,而且还曾参与过解试阅卷,由他来做决定,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堂中安静下来。

    冯老先生坐了很久,最终还是摇摇头。

    “仁心确实难得,可惜他天生怪疾,即使他心思端正,勉强举荐他,他也不会有什么建树,他终将在世人的嘲笑歧视中自暴自弃或是走上歪路。老朽这些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天赋极佳,却天生残疾,命途不顺,有的人愤世嫉俗,有的人抑郁消沉,有的人变得阴森歹毒,仇视所有身体健全的人,甚至憎恨身边最亲近之人……”

    他最后道:“把他的名字划去吧。”

    陈教谕长长地叹口气,应一声是,找来名册,划掉一个名字。

    众学官留冯老先生用饭,冯老先生摆手:“不必留了,县学的饭太难吃。”

    陈教谕尴尬地笑。

    细雨绵绵。

    冯老先生的马车出了县学大街,直奔向城南。

    城南有家黄姓沽酒铺的酒酿得好,老先生喜欢他家的酒。

    马车出了城,拐进土路。

    雨天道路坑坑洼洼,冯老先生一把老骨头颠来颠去,心里焦躁起来。

    这时,几个赶集的村人忽然直接从土路上穿过去,吓得车夫连扯缰绳,大骂:“赶着去见阎王?不要命了!”

    冯老先生一头撞在车板上,愈加烦躁,掀开车帘往外看。

    又有几个村人从田间小路奔过来,追着刚才那几个村人去了,去的也是城南方向。

    “先生,今天是初六,正好是城外那些乡下人赶集的日子。”

    车夫一甩鞭子,马车继续晃荡。

    到了城南黄家沽酒铺,冯老先生要了酒,坐在窗前,一边小酌,一边赏雨。

    门外正对着一座土地庙,庙门前人头攒动,屋檐下排出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队伍里的人有男有女,衣衫破旧,看样子似乎大多是穷苦人。

    冯老先生的下人问伙计,“这座庙里供着哪方神仙?怎么这么多香?”

    伙计一边擦桌子,一边笑回道:“他们不是香,是来请小先生念信、写信的。”

    “小先生?”

    伙计指指那条长龙队伍,慢慢道来:“小先生是县学里的学生,年纪小,本事不小!每隔半个月他来一趟集市,花钱请土地庙的庙祝支一个摊子,帮人读信、看信,也帮人写信,不收分文,连纸钱都不要。这些从乡下来的人,不会识文断字,连数都数不清,想给出远门的家里人写信,得花钱请人写,那笔墨纸钱可贵着哩!家里人有书信回来,他们也看不懂,请人读,也要花钱!”

    酒铺里有几个人在吃酒,听他们谈论小先生,插话进来道:“那小先生的信写得也好,比大先生们写的信还要好,我去年请他写一封信,托人送给外乡的兄弟,我兄弟请人读信,一下子就听懂了!以前给他写信,他总说不懂意思,耽误多少事!”

    “可不是,小先生的信好懂!”

    “字也好看!”

    “我看小先生人就是生得面相凶了点,其实多问他几句,他不会发脾气。”

    众人热烈讨论起来。

    冯老先生的下人也读书认字,闻言,不服气地道:“一个县学学生的信能写得有多好?文采能超过他先生吗?”

    “兄台有所不知,信写得好不好,不是文采的事。”

    一道清亮脆甜的声音从酒铺外飘进来。

    冯老先生循声看去,一个身披蓑衣、脸庞白皙圆润、唇红齿白的小郎君踏进酒铺,身后跟着一个仆从。

    他摘下蓑帽,先朝最年老的冯老先生致意,再看向下人,含笑说:“这些叔伯婶子写信不看文采,只想问远方家人平安寒暖,有文采的信,动不动是即颂、恭淆、坤安、冬馁,念给他们的亲人听,他们也不懂,还得花钱请人一个字一个字解释,不如写得直接平顺些,不耽误事。”

    小郎君生得漂亮,说话时眉眼含笑,气气的,下人虽然被反驳,但生不出一点怒气,点头道:“你说的有理。”

    “我哥哥不止帮人看信、写信,也看其他契书。”小郎君似乎生怕别人说那位小先生一句不好,接着说,“去年我哥哥无意间撞见一个不识字的农妇被人诓骗,在卖身契上画了押,求到衙门也没用,所以帮赶集的人看信、看契书,后来求的人多了,只好支一个摊子。”

    众人都夸小先生心善。

    小郎君朝众人笑笑,“承县学师长教诲。”

    他打了几筒酒,戴上蓑帽,转身往土地庙去了。

    冯老先生看着那个小郎君的背影,问伙计,“那个小先生叫什么?”

    伙计答道:“他姓谢,听说是谢家郎君。”

    谢家郎君?

    这么巧?

    冯老先生起身出了酒铺,沿着队伍往前走,有人从里面出来,欢天喜地地把写好的信揣进衣裳里。

    一部书一贯钱,一沓便宜的白纸几十文,墨要十几文一两……对衣服补丁摞补丁的穷苦人来说,一张纸也是贵的,更别提花钱请人写信。

    冯老先生走到土地庙门口,目光越过拥挤的人群,落在一个埋头书写的少年身上。

    少年眉眼锋利,薄唇,看着是威严凶厉、不近人情的长相,肩背挺直,坐姿端正,一边写字,一边听一个年老的妇人絮絮叨叨。

    妇人说的话颠三倒四,他听着,脸上面无表情。

    刚才那个去酒铺打酒的小郎君坐在他身边,笑着和妇人说话,过一会儿,转头把听明白的说给少年听,少年低头书写,小郎君看他写完一句,念出来让老妇人听,询问有没有错误。

    冯老先生看了半天,悄然离去。

    不用打听少年的名字,他看了一个人手里的信,记得这一笔刚劲锋利的字。

    一个时辰前,他就坐在县学大堂看少年写的治水论。

    仁心难得。

    冯老先生心中默念,一时之间,无数个念头从心头掠过。

    他吩咐车夫:“回县学。”

    马车朝着县学驰骋而去。

    排队的人太多,谢蝉干脆也取来笔墨纸张帮着写信,叫进宝帮忙读信。

    一直忙到集市散了,她把打来的酒分给帮忙的人,和谢嘉琅一起回去。

    她有点累,搂着谢嘉琅的胳膊打盹,这些天心里的不安、忐忑、茫然已经不知不觉消散。

    不论前世还是现在,谢嘉琅身上都有种让她觉得很安稳的力量。

章节目录

鸣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十月阅读只为原作者金枇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27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鸣蝉小说,鸣蝉,十月阅读并收藏鸣蝉最新章节 伏天记十月阅读最新章节下载